bjl平台

监管政策

消费金融监管新政“火力全开”背后的争议

数说的述说2025/03/25119返回列表

根据新华社信息,记者14日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,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,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,助力提振消费。此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《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“通知”),堪称近年来消费金融领域最全面、最激进的扶持政策。一度以为是网传的假消息,直至查询到新华社的信息,才明确这是事实。

通知从提高贷款额度与期限(个人消费贷上限提至50万元、互联网贷提至30万元、期限延至7年),到差异化贷款用途管理(简化材料、强调“实质重于形式”监管原则),再到利率优惠、尽职免责、信用卡逾期宽容等配套措施,政策几乎覆盖了消费金融全链条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通知首次将“稳楼市、稳股市,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”写入目标,并尝试通过降低融资成本(如利率低于FTP 10bp)和优化风控标准,直接刺激居民消费意愿。

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监管层对消费复苏的急迫期待,更透露出“亲自下场”推动市场活力的决心。

这政策之迫切,真的就差监管直接下场干了。

01、新政如何“重塑”消费金融逻辑 

此次通知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“松绑供给端,激活需求端”通过三方面重构消费金融生态。 

首先是供给端,额度、期限、场景全面扩容,从额度与期限突破历史限制,个人消费贷上限从30万元提至50万元,互联网贷从20万元提至30万元,贷款期限由5年延至7年。这一调整直接瞄准大额消费需求(如教育、医疗、家居升级),尤其是年轻群体和新市民的长期消费需求。其次是场景化金融产品定制,针对数字、绿色、智能等新兴消费领域,要求金融机构“量身定制”产品。例如,结合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、智能家居分期等政策,开发专属信贷方案。最后是行业信贷投放倾斜,明确要求加大对文旅、健康养老、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支持,试图通过行业复苏间接拉动居民消费信心。  

更核心的是风控端从“形式合规”转向“实质风险管控”,这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。 

首提差异化用途管理,此前银行对消费贷用途审核严格,要求提供购物发票、合同等材料,导致审批效率低、客户体验差。新政提出“简化材料”“按实质风险判断用途”,实质是允许银行在风控能力范围内灵活处理,减少“为了合规而合规”的束缚。其次明确尽职免责机制,明确“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尽职免责要求”,鼓励基层信贷员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大胆展业,避免因过度规避监管处罚而“一刀切”收紧贷款。 

更是在社会目标层面将消费金融与宏观经济深度绑定。 

通知罕见地将消费金融与“稳楼市、稳股市”挂钩,并提出“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”。这一表述隐含的逻辑是:通过消费贷释放流动性,间接支撑资产价格(如房贷需求、股市投资),形成“消费-资产增值-再消费”的循环。尽管该目标存在争议(后文详述),但足以体现政策层对消费金融“工具化”的期待。 

02、新旧政策冲突后以谁为准?执行不能走样

此次通知的激进调整,与过往消费金融监管框架存在多处潜在冲突,需关注两大问题,这是值得深思的。

首先是与既有法规的兼容性问题,首先是贷款用途管理矛盾,2024年修订的《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》明确要求“严格审核贷款用途”,而此次通知却允许“简化材料、按实质风险判断”。虽然后者属于阶段性政策,但若长期执行,可能削弱原有法规的约束力。其次是利率定价冲突,通知提出“利率低于FTP 10bp”,但《商业银行法》要求利率需覆盖风险成本。若银行因政策要求被动压降利率,可能引发资产质量恶化,与“风险可控”原则形成悖论。 

更重要的是监管执行的不确定性,在金融监管总局的官网上是没有这个正式通知的,如果不是新华社的新闻,甚至怀疑是假消息。虽然有了新华社的佐证,也会遇到后续的执行麻烦。首先是“新旧并行”风险,地方监管局可能仍参照旧办法(如2024年评级办法)进行现场检查,导致银行面临“政策执行口径不一”的困境。例如,若某银行因简化用途材料被旧办法认定为违规,可能引发问责争议。其次是长期政策能否延续,通知中多项措施标注“阶段性”,未来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,政策退出可能引发市场波动;若长期化,则需通过修订上位法(如《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》)巩固合法性。 

政策很“急迫”但市场还是需要“冷思考”,此次新政无疑是监管层对消费疲软的“强心针”,但其效果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。一是银行能否在“放松管制”与“风险控制”间找到平衡(如深圳某大行强调的“动态信用评估机制”),二是居民是否真正因信贷宽松而增加消费,而非将资金挪用于投资或偿债。若政策仅推动短期贷款增长,却未能转化为实际消费,则可能加剧金融空转风险。  

监管的“迫切之心”已跃然纸上,但消费复苏终究是一场“持久战”。

唯有同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、社会保障完善等深层制度调整,消费金融才能真正从“政策工具”升级为“经济引擎”。

但无论怎么说,有事有人、没事没人,更不能秋后算账。

免责声明:本文、图片均转载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返回列表
投诉建议

投诉与建议

电话咨询

电话咨询

0512-36606275
17768080505

返回顶部

在线咨询

公司名称*
部门
姓名*
电话*
邮箱*
咨询事项

投诉与建议

姓名*
电话*
公司名称
部门
内容*
友情链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