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jl平台

信用卡

信用卡不良资产包“骨折”甩卖背后

周观新金融2025/03/11229返回列表

一年消失4000万张,零售主引擎失速

作为银行零售业务的主引擎, 离曾经的巅峰似乎越来越远了——当然,这是眼下周期决定的。

此前,我们已经总结过信用卡已然进入一种新周期,而一年多过去,这一新周期的寒意仍未散去:银行信用卡发卡锐减、卡中心批量裁撤、权益缩水、业绩承压、不良增多且资产转让折扣再下探。

Part 1
银行扎堆“清仓大甩卖”
2025年春节假期后,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节奏明显快了起来,特别是信用卡透支的不良资产,迎来了新一轮的“清仓大甩卖”。
近期,包括交通银行、民生银行、华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,在银登中心密集挂牌转让信用卡不良资产包,这些银行挂出的未偿信用卡本息金额,动辄数十亿元以上。
据银登中心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,截至3月6日,共有至少8家银行挂出将近20多个资产包,合计本息规模已经达到了273亿元。其中交行一次性挂出了五期共68.24亿元债权包,民生银行、浦发银行挂出的不良资产包也分别达到66.7亿和66.2亿元。
以前银行一般主要通过自己来催收信用卡逾期。这几年银行零售不良资产规模明显上量,给银行自身的清收工作带来了沉重压力。在这背景下,很多银行就选择直接通过银登中心等渠道,公开挂牌转让,甚至不惜打“骨折”出售。
例如,以最近挂出来的项目为例,民生银行某2.36亿的资产包,起始价也才1890万,也相当于0.8折开拍。平安银行某个资产包是2.04亿的信用卡未偿本息,但是其公开竞价的起始价才1325万,如果没人加价,基本相当于是0.65折开卖。从下图也可看出,近两年行业平均折扣率在走低。不过,价格也跟逾期时长和借款人也有关,很多资产包的加权逾期天数都在一年半以上,甚至超过2年。

急于甩卖包袱的背后,有多方面因素。一是近几年信用卡逾期规模明显增加,二是催收成本也越来越高,逾期多年的“陈年坏账”占比增加,司法催收周期长、成本高,银行宁愿折价转让以快速回笼资金。此外,监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去年7月正式全面实施的“信用卡新规”要求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,加强了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。另外,2024年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办法》进一步拓宽转让渠道,银行需加速出表以满足合规要求。



Part 2
发卡三连降:去年减少4000万张信用卡
其实银行早就在控制信用卡的发卡节奏,并且在监管的要求下,主动出清一些“长期睡眠卡”。2022年起,超过40家银行清理长期未激活或低活跃度卡片,如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直接销户,农业银行限制功能等。
与此同时,经济不确定性下,消费者更谨慎使用信贷工具,一些信用卡客户的主动选择“减负”。央行数据也显示出这一趋势:2024年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同比下降2.88%,部分用户选择注销冗余信用卡。
由此带来的明显影响是,银行信用卡总量遭遇压缩,其总规模从2022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下降的拐点,至今已至少连续九个季度减少。
央行数据显示,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存量降至7.27亿张,相比2023年末减少了将近4000万张。而相比2022年9月末的峰值,减少了8000万张卡,创近五年新低。
尽管发卡量连降三年,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却逆势增长。用“骤升”来形容个人不良贷款规模,不是夸张。
我们来看另一组数据:2024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,截至去年末,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.64亿元,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.43%。而这个数据,在去年六月末为1053.29 亿元,占比1.24%。也就是说,仅去年下半年,逾期半年以上的信用卡余额就增加了186.35亿元,占比上升了19个百分点。
同时,个人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项目数和业务规模逐季大幅攀升。银登中心数据,按季度来看,去年四个季度项目数分别是28、107、170、268单,业务规模分别为43亿元、278.5亿元、546.6亿元、715.4亿元。其中,仅去年四季度的信用卡透支成交额就达到106.3亿元。
不难看出,在发卡量减少和不良率上升的背后,可能有以下因素主导:一是存量用户还款能力下降,部分持卡人收入受经济波动影响,还款压力仍加剧;二是疫情后延期还款政策结束,叠加部分银行前期激进发卡策略的“后遗症”显现。

Part 3
寒冬未过:业务开启“降本增效”生存模式
面对收入缩水与成本高企的双重夹击,银行信用卡业务全面转向“节流”。
首先是权益缩水,近年来银行明显从原来“跑马圈地”的扩张模式转换为“精打细算”的生存模式,用户信用卡权益缩水已不仅仅是个例,而是全行业普遍上演的现象。
此前,上海银行、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等机构发布公告,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,将调整旗下信用卡的用户权益,包括取消机场接送机、取消文旅游乐权益、增加交易权益点获得要求等多项服务。此前华夏银行调整部分信用卡的增值服务范围,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;光大银行也统一终止了其信用卡增值服务中的机场接送机服务、租车免一日租金服务、健康洁牙服务等。还有多家银行调整积分规则,有的银行甚至在2025年起取消所有信用卡积分。
其次是联名卡、主题信用卡明显退潮,银行逐步告别“卡海战术”。如中信银行停止发行“中信银行锦江WeHotel联名信用卡”等13款产品;农业银行停发“兔年生肖卡”“教师白金卡”“漂亮星辰信用卡”等27款产品;邮储银行停发“河南牧原联名卡”“Visa奥运卡”等6款产品。
面对停发联名卡,多家银行将其归因为“业务调整”“策略调整”“合约到期”等因素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如果联名卡的持卡人活跃度、消费额均未能满足银行的盈利要求,银行是没有动力再去进行相关权益经营的。
再次是信用卡分支机构“瘦身”,甚至在一线城市也难幸免。2025年以来,交通银行关闭福州、深圳等5家信用卡分中心,“宇宙行”工行亦裁撤南京、深圳分中心;区域性银行如蒙商银行,2023年关闭4家分中心,业务整合至当地分行。与此同时,线上渠道也在整合,例如恒丰、渤海等银行关停独立信用卡App,功能并入手机银行,此举也明显节省了这些银行的运营成本。
尽管信用卡寒冬远未结束,但行业已显现转型曙光。一方面,伴随近期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迅速跑火,引发业内对于AI在金融行业应用的遐想。在AI的加持下,AI催收、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可能将提升不良处置效率,通过数据进行精准定价。另一方是生态的重构,银行与AMC、金融科技公司合作,从“甩包袱”转向“挖价值”,例如探索信用卡不良资产化,都是有益的尝试。
未来,谁能平衡风险管控与用户体验,谁就能在存量竞争中突围。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寒冬中的信用卡或许不再“慷慨”,但更理性、更可持续的信贷生态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

免责声明:本文、图片均转载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返回列表
投诉建议

投诉与建议

电话咨询

电话咨询

0512-36606275
17768080505

返回顶部

在线咨询

公司名称*
部门
姓名*
电话*
邮箱*
咨询事项

投诉与建议

姓名*
电话*
公司名称
部门
内容*
友情链接: